解決清明連環(huán)撞,修路不如搞大數據

互聯(lián)網IDC圈4月8日報道,每逢節(jié)假日,關于交通大面積堵塞甚至車禍時間屢見不鮮,解決這個問題,修路只是一方面,路要修,但要靠“修路”解決交通問題,只是一廂情愿。更重要是需要通過信息化手段達到對交通的更高效的管理

創(chuàng)新互聯(lián)是專業(yè)的烏魯木齊網站建設公司,烏魯木齊接單;提供成都做網站、網站建設,網頁設計,網站設計,建網站,PHP網站建設等專業(yè)做網站服務;采用PHP框架,可快速的進行烏魯木齊網站開發(fā)網頁制作和功能擴展;專業(yè)做搜索引擎喜愛的網站,專業(yè)的做網站團隊,希望更多企業(yè)前來合作!

大數據

清明假期首日,滬寧高速常州段56車連環(huán)相撞

這個清明多風雨,高速路上不太平。

期間最重大的事故,當屬滬寧高速常州段56車連環(huán)相撞,其主要原因被確定為雨天路滑和團霧,但我認為還另有原因。

再看數據,截止2015年底,中國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2萬公里,汽車1.72億輛,而美國為9.2萬公里、2.8億輛。理論上,中國的路更多、車更少,交通應該比美國更安全。但2014年,美國因交通事故導致的死亡人數為32675人,我遍尋網絡,中國官方數據缺失。而據世界衛(wèi)生組織估計,中國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超過20萬。

供給側,我們的高速公路多于美國,需求側,我們的汽車保有量低于美國,但我們的死亡人數,無論是絕對數量、還是相對比率,都高于美國!

問題,到底出在哪里?

高速路要學博物館,控制流量

除了氣候等客觀原因,我認為,中國高速上的連環(huán)撞,事出“數據化管理”嚴重不足。

任何一條公路,容量都有限,因此存在一個“飽和流量”和“科學密度”。節(jié)假日期間,車輛驟然增多,中國的道路應該進行流量調控。這種調控并非限制特定車輛上高速,而是將相關的數據實時告訴駕駛員,然后用各種方式調控車流。

國內不少人流密度高的公共場所都做了類似嘗試。今年春節(jié)期間,我?guī)Ш⒆拥缴虾?萍拣^參觀,發(fā)現科技館售票處有一塊顯示“當前館內人數”的電子牌,續(xù)而了解到,當館內游客逼近1萬人的“紅線”時,館方就暫停售票、放慢安檢速度或分批放行。出館人數增多后,限流措施隨之解除。

流量調控電子屏實時顯示館內人數為9561人

就避免擁堵而言,高速公路和博物館、游樂場道理相通。任何一條道路上,其流量都有一個“科學密度”,一旦超過,問題隱現。

行進之中的車輛如果靠得太近太緊,駕駛員會產生緊張感、不舒感,其本能反應就是剎車,每次剎車,對后面的車都會產生一股“負沖擊波”,跟行的車也必須剎車,不可預見的頻繁剎車,整個交通流就被擾亂了,人心隨即被擾亂,抱怨、鳴笛、搶道,交通事故的巨大陰影開始蔓延。

在道路流量控制上,美國明尼蘇達州的雙子城堪稱榜樣。它們從1970年代開始就反復試點“匝道信號調控”(Ramp Metering):通過在匝道上設置信號燈,調控進入高速公路的車輛。

匝道是指引導車輛從支路進入主干線的一小段輔路、或稱接駁路段

該市交通管理部門通過大數據調研,確定該市繞城高速上的飽和流量為“每小時3900輛”,即一旦超過3900的臨界點,高速公路就會擁堵,通行速度就會下降。

交通部門因此開始監(jiān)測,路段上的車輛只要一過3900,匝道上的信號燈就會打開,對進入的車流進行調控,即需要等待才能進入,一次綠燈亮,一臺車進入,另一個探測頭會監(jiān)控匝道上的排隊等待的車輛數量,當隊伍太長、溢出匝道的時候,控制燈就加快放行的速度。

該市一共在430多個匝道上安裝了信號調控燈。別小看這一個小小的措施,經過反復對比測試,專家最終發(fā)現,在沒有匝道的流量控制的情況下,高峰期間撞車事故增加了26%、穿越全程高速的時間增加了22%、而公路的大流量卻下降9%、車輛平均行駛速度下降7%。

今天的信息技術,已經遠非1970年代可比,通過云計算、傳感器、攝像頭,中國肯定可以構建更合理的數學模型和技術框架,實現更精準的預測和導流。對此,我很有信心。

盡快摒棄忽視數據的慣性思維

常州車禍當天,天氣預報有大雨,為何還有這么多人選擇出門?其中原因可能很多,如長假難得、情感紐帶等等,但這里也涉及大眾對天氣數據的使用。我的感受是,雖然已經進入了信息社會,但中國社會很多人對數據視而不見、近乎無感,也就是不懂得怎樣用數據分析現實、預測結果、管理指導自己的生活。

在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里,人們受制于模糊思維,往往忽視數據、或感覺“數據大一點、小一點”差不多、無所謂,一個普遍現實是:數據難以有效地指導行動。

千千萬的司機,亟待建立數據意識,用天氣數據指導出行,主動規(guī)避風險。

在常州車禍中,倘若大部分司機能夠及時掌握并使用天氣數據、高速公路流量飽和數、實際行車數等數據,擁堵就可能緩解,悲劇或可避免。

當然,前提是這些數據本身要準。話說回來,中國大眾使用數據的意識和習慣差,跟中國的天氣數據服務欠佳也有關系,美國的預報精確到每個小時,還很準,國內以前的預報卻常常不準,大家就不在乎了,養(yǎng)成了“無數據走天下”的思維定式。

但我發(fā)現,中國的天氣預報最近幾年一直在進步,準確率已大大提高,現在值得信賴。氣象部門的下一個工作重點,應該多想辦法改善服務,把數據更快更好的傳遞給大眾。

數據是解決交通問題的終極辦法

此外,還有人妄言,解決交通擁堵的根本方法是修路。對此,我還是不同意。

路要修,但要靠“修路”解決交通問題,只是一廂情愿。即使再修建新的高速,原來的公交出行者、錯峰出行者、不上高速者,會重新調整自己的出行行為,蜂擁占領新的高速公路。這種“越修越堵”的窘狀,已經在美國、日本、歐洲的大城市不斷上演過了。

資源有限,總有一天,無論是在北京、還是在紐約,東京,我們會發(fā)現整個地表已經沒有辦法增加一條新的道路。

而人類智慧無限。交通,是一個可以完全量化的領域。我相信,通過不斷的“數據優(yōu)化”,可以最終實現人類、汽車與公路的有序相處,而不是碰撞、碾壓、鮮血和死亡。

網站題目:解決清明連環(huán)撞,修路不如搞大數據
分享URL:http://muchs.cn/article8/sogdip.html

成都網站建設公司_創(chuàng)新互聯(lián),為您提供面包屑導航網站導航、企業(yè)建站、品牌網站設計云服務器、響應式網站

廣告

聲明:本網站發(fā)布的內容(圖片、視頻和文字)以用戶投稿、用戶轉載內容為主,如果涉及侵權請盡快告知,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。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,如需處理請聯(lián)系客服。電話:028-86922220;郵箱:631063699@qq.com。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,或轉載時需注明來源: 創(chuàng)新互聯(lián)

搜索引擎優(yōu)化